查看原文
其他

罗氏第二款ADC,能续写Kadcyla的成功吗?

BiG专栏 BiG生物创新社
2024-10-13
12月21-22日,上海大咖带队,新秀集结!以创新利刃,破内卷之局

前言


往期文章里,我们了解到的罗氏的第一款上市ADC——Kadcyla,被誉为“商业化最成功的ADC”,它在2021年以21.8亿美元的销售额,位列全球最畅销ADC的榜首。


Polivy是罗氏的第二款ADC,它能续写Kadcyla的成功吗?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。

罗氏第二款ADC


Polivy(polatuzumab vedotin,泊洛妥珠单抗)系由罗氏的基因泰克开发,2019年6月11日首次获得FDA加速批准上市,联合苯达莫司汀和利妥昔单抗,用于治疗至少两次以上的复发或难治性(R/R)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(DLBCL)的成年患者。
随后,于2021年1月和3月,分别在欧盟、日本批准上市。
与传统治疗方案相比,Polivy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,是20年来首个显著改善复发或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新治疗方案。
因此,在美国、欧盟和日本,Polivy被授予“孤儿药资格”,在美国还被FDA授予“突破性药物资格”,欧盟EMA则被授予“优先药物资格”。


(PolivyTM,来源:罗氏)


Polivy为不含防腐剂的白色至灰白色冻干粉末,规格为30mg/瓶、140mg/瓶。
用法用量如下:
(1)推荐剂量:每21天静脉注射1.8mg/kg,与苯达莫司汀和利妥昔单抗产品合用6个周期。在每个周期的第一天,Polivy、苯达莫司汀和利妥昔单抗三药合用,每个周期的第一和第二天,苯达莫司汀的推荐剂量为90mg/ m²/天。在每个周期的第一天,利妥昔单抗的推荐剂量为375mg/ m²静脉注射。
(2)如果预先未用药,在用药前30分钟给予抗组胺药和退热药;初始剂量给药时间超过90分钟,并在输液过程中监测患者反应,完成初始剂量给药后至少观察90分钟;如果前一次输注耐受良好,可将随后的剂量在30分钟内输注完毕;输注过程中及输注结束后,至少监测30分钟。

首个靶向CD79b的ADC


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(DLBCL)是非霍奇金淋巴瘤(NHL)中一种常见的组织学亚型,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-40%。报道显示,该病诊断的中位年龄为64岁,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。
临床上,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一线标准治疗是,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,但约40%的患者因应答不足复发,而且有半数患者无法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(ASCT)。因此,对于复发或难治性、无法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的患者,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治疗方案。

(Polivy结构示意图,来源:基因泰克)


Polivy由polatuzumab和细胞毒药物MMAE,通过可切割连接子偶联而成。

Polatuzumab是一种靶向CD79的重组人源化IgG1单抗;MMAE属于微管蛋白抑制剂类药物,具有破坏细胞微管的作用;而连接子mc-vc-PABC为可切割二肽连接子。


为什么选择靶向CD79b?


CD79b是B细胞特异性表面蛋白,它在超过90%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高表达,例如: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、滤泡性淋巴瘤等,CD79b与抗体结合后被迅速内吞并递送至溶酶体内。因此,CD79b成为治疗这类淋巴瘤的理想靶点。

Polivy的作用机制为polatuzumab单抗与CD79b靶点结合,内化后连接子被溶酶体蛋白酶裂解,释放的MMAE与微管蛋白结合,破坏微管结构、抑制细胞分裂、诱导细胞凋亡,杀死肿瘤。
Polivy药物/抗体比率(DAR)为3-4,分子量约150kDa。

20年来,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

一线治疗方案


Polivy首次批准基于一项开放标签、全球性多中心临床研究GO29365,该研究的临床II期研究将80例过度预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(R/R)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(DLBCL)患者随机分配至两个组:PBR组(polatuzumab vedotin+苯达莫司汀+利妥昔单抗)和BR组(苯达莫司汀+利妥昔单抗)。


(R/R DLBCL反应率,来源:FDA说明书)


在治疗结束时,PBR组的完全缓解率(CR)为40%,BR组的CR 为18%。PBR组最佳总体缓解率(完全和部分缓解)为63%,BR组则为25%。

PBR组部分或完全缓解的25名患者中,16名(64%)的反应持续时间至少为6个月,12名(48%)的反应持续时间至少为12个月。


安全性


最常见的不良反应(≥20%)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、血小板减少、贫血、周围神经病变、疲劳、腹泻、发热、食欲下降和肺炎。64%的人发生了严重的不良反应,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,血细胞减少是治疗停止的最常见原因,占所有患者的18%。

市场表现


罗氏的这款ADC在2021年的全球销售额2.47亿瑞郎,是其首款ADC -Kadcyla的十分之一左右。虽然Polivy的商业成绩不如Kadcyla,但在治疗弥散性大 B 细胞淋巴瘤的临床价值不容小觑。

2021年8月,一项Polivy联合化疗方案(R-CHP)的关键临床III期研究(POLARIX)显示:用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一线治疗,达到了研究者评估无进展生存期(PFS)的主要终点。
2021年11月、12月,罗氏向中国递交了Polivy 用于一线弥散性大 B 细胞淋巴瘤、复发或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两项上市申请。2022年8月,又向美国递交了用于这类淋巴瘤的一线治疗申请。
这意味着,Polivy将成为20年来、首个弥散性大 B 细胞淋巴瘤的一线治疗方案。
接下来,我们选出同样靶向CD79b免疫治疗产品,看看其异同。

国内外竞品


1.Iladatuzumab vedotin(DCDS0780A)原研:罗氏靶点:CD79b抗体类型:IgG1药物/有效载荷:MMAE连接子:mc-val-cit-PABC适应症:非霍奇金淋巴瘤研究状态:临床I期
Iladatuzumab vedotin也是罗氏的ADC产品,它使用了与Polivy同样的连接子和细胞毒药物。
Iladatuzumab vedotin由靶向CD79b的重组人源化IgG1单抗,通过可切割二肽连接子mc-val-cit-PABC,与细胞毒性药物MMAE偶联而成。
目前,该项目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I期研究已完成,但未见其他报道。
2.PRV-3279原研:Macrogenics/Provention Bio靶点:CD32b和CD79b抗体类型:人源化双抗适应症:系统性红斑狼疮(SLE)、自身免疫疾病等研究状态:临床II期
PRV-3279是一种靶向B细胞表面蛋白CD32b和CD79b的人源化双抗,由华东医药与Provention Bio合作开发。
它能阻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其他B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进展,同时,还具备预防或降低生物治疗免疫原性的潜力。
目前,PRV-3279处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Ⅱ期研究阶段。



结语




今天分享就到这里了。
Polivy是罗氏的第二款上市ADC,虽然它的商业表现无法和Kadcyla相提并论,但仍被誉为“20年来,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一个重大突破”。它的上市满足了这部分的患者需求,也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。
下期,你想了解哪个ADC?【拓展阅读】


连接子技术(下)


往期介绍Besponsa的文章中,我们了解到不同类型的可切割(裂解)连接子,以及它们的技术特点,今天继续看看其他类型的可切割连接子。


3.焦磷酸酶


焦磷酸二酯连接子属于可切割连接子,利用溶酶体中的磷酸酶、焦磷酸酶水解发挥毒性药物作用。


连接子结构中的阴离子连接头,使这类连接子具备更好的亲水性和循环稳定性。

此外,连接子上靠近焦磷酸盐部分的取代基的不同,影响着药物的释放速率。因此,采用这类连接子的ADC,可以通过不同的结构设计,控制毒性药物的释放。


4.β-葡萄糖醛酶/β-半乳糖苷酶


β-葡萄糖醛酸酶连接子属于可切割连接子,这类连接子系利用β-葡萄糖醛酸酶,在溶酶体和肿瘤间质中高表达,催化β-葡萄糖醛酸残基水解,释放细胞毒性药物。


这种连接子的亲水性较好,避免了ADC聚集导致的药效降低,它的循环稳定性也比传统连接子更佳。


类似作用机制的连接子还有β-半乳糖苷酶可切割连接子,它利用溶酶体中的β-半乳糖苷酶水解,发挥毒性药物作用。


5.硫酸酯酶


硫酸酯酶连接子属于新型的可切割连接子,由于硫酸酯酶主要在溶酶体中表达,利用这一特点,这类连接子被溶酶体中的硫酸酯酶切割水解,释放毒性药物。这类连接子也因为硫酸盐结构,具有良好的亲水性。


为什么连接子的亲/疏水性,能影响药效?


细胞毒性药物多为疏水性,疏水性连接子与细胞毒性药物结合,会引起ADC的聚集,聚集后的ADC容易被免疫系统清除,药物减少,药效降低,早期采用疏水性连接子的ADC也因此失活。后来,随着技术进步,改良后的连接子亲水性更好,避免了这个问题。


综上,往期提到的肽类连接子,加上上述几种连接子都属于可切割连接子,也被称为“酶切割(裂解)类连接子”,因为它们都依赖溶酶体、肿瘤微环境中的特异性水解酶切割、裂解而发挥作用。

往期文章:

第一期:全球首款ADC Mylotarg

第二期:全球首款批准用于一线治疗的ADC——Adcetris

第三期:迄今商业化最成功ADC:Kadcyla第四期:Besponsa:辉瑞的第二款ADC,这次「命运」会好点吗?
第五期:阿斯利康Lumoxiti,20年来首款获批用于毛细胞白血病的ADC


  1. 1. PolivyTM说明书.FDA.

  2. 2.  Cleavable linkers in antibody-drug conjugates. Chem Soc Rev. 2019 Aug 12;48(16):4361-4374.doi: 10.1039/c8cs00676h.

  3. 3. Antibody-drug conjugates: recent advances in conjugation and linker chemistries. Protein Cell.2018 Jan;9(1):33-46.doi: 10.1007/s13238-016-0323-0. Epub 2016 Oct 14.

  4. 4.  The Analysis of Key Factors Related to ADCs Structural Design. Front Pharmacol. 2019 Apr 24;10:373.doi: 10.3389/fphar.2019.00373. eCollection 2019.

  5. 5.  The Chemistry Behind ADCs. Pharmaceuticals (Basel). 2021 May; 14(5): 442.Published online 2021 May 7. doi: 10.3390/ph14050442

  6. 6.  其他:来自公开资料和官网.


扫码加入BiG生物创新社读者交流群,分享、交流纯粹的行业知识,非诚勿扰!

BiG

Scientific Driven, Making Impact!




创新生态丨医药论坛丨行业分析

媒体公关丨BiG Webinar


联系我们


商务:Max   18662346610

媒体:Kathy 17621909690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BiG生物创新社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